发布日期:2025-05-14 21:45 点击次数:61
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红线、底线和生命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,作出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专业的股票融资利率,一再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。
一直以来,有色金属行业将安全生产作为永恒主题,始终把安全作为首要基础工作。随着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架构深度融入矿山全生产流程,有色金属行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实现了矿山开采“减员、增安、提效”。
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,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李全明长期从事矿山领域和应急管理研究工作,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他提交的两份议案中有一份便是与矿山安全有关。“智能化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,也是保障工人安全的重要手段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5G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,为矿山安全生产开辟了全新的路径。”李全明表示。
科学研究向“实”聚焦
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。从高铁车身、新能源汽车电池、航天器的结构材料、深海探测用的钛合金壳体,到生活中的眼镜框架,医院里的人工关节、心脏支架……被称为“现代工业基石”的有色金属,正在众多领域不断“显色”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随着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激增,矿山开采强度、深度、年限增加,开采作业的环境日益复杂,矿山安全生产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。“露天矿山的边坡越来越陡,地下矿山开采深度越来越深,催生出诸多前沿的科研问题,比如地下矿山的地热问题如何解决?如何进行有效治水以及地压管控?如何更好地避免滑坡灾害,保障作业人员和财产的安全等等。”李全明认为,科学研究要向实际问题聚焦,才能真正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撑。他指出,矿业需要持续推进机械化升级、智能化改造,“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的深度应用,如井下大量应用巡检、采矿机器人,能将人从高危的作业岗位中解脱出来,这正是矿业前沿研究的核心目标。”
作为安全生产方面的科研工作者,李全明和团队成员无数次深入矿洞、山区、工厂,观摩过数不胜数的企业生产线,出差和加班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。
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,他将教书育人当作一生的坚守,精心录制面向全国的人工智能通识课“人工智能﹢智慧矿山”,主动开设《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》课程,致力于培养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。
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,李全明的履职关键词也始终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,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抓手推动高水平安全格局、防范化解矿山安全深层次系统性风险等等。
李全明的科研成果颇丰,发表论文110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,主持和参加行业或地方标准20余项,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,出版著作6部。在长期坚守科研一线的同时,勇于承担应急管理部尾矿库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、积极推进国家“工业互联网+安全生产”行动计划实施、积极参加矿山领域重特大事故调查和督查督导工作等,真正做到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”,为推动矿山科技进步和安全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智能矿山的“标杆式”探索
3月23日,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金岭南”)召开了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会,李全明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《筑牢有色金属安全防线,护航国家战略资源安全》的讲座,紧扣“资源安全国之大者”的时代命题,为中金岭南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厚度的创新方案。
“高水平的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,国有企业一定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。”李全明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,要让高科技成为安全生产的又一面“防护墙”,以智能化手段提高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。他高度评价中金岭南在矿山安全防控方面的探索,认为其堪称“标杆式”。
近年来,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矿山智能化建设的号召,投入2亿多元专项资金,推进“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、智能化无人”建设,实施了30多个智能化子项目。
矿山装上了“最强大脑”,机器成为了新一代生产操作“大军”:悬臂式掘进机、可视遥控铲运机、可视遥控破碎台车、撬毛台车等先进采矿设备在生产中广泛使用;在国内率先实施井下智能供油系统、国内首台井下5G+新能源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、铲运机无人驾驶系统;智控中心实现矿山生产、运营、安全、环保、应急等可视化集中展示、集约化指挥控制,生产效率提升10%,入选国家“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”创新应用企业名单……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,中金岭南把牢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“基本盘”,形成了本质安全、资源集约、绿色高效的智能矿山模式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”李全明建议,中金岭南应当继续走在前、作表率,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,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安全生产树立典范。
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
“教育”“科技”“人才”,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三个关键词,指出要“坚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起抓,既多出科技成果,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。”
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起抓,就是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、培养人才第一资源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,而其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便是产学研深度融合。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,高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角色?如何更好发挥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?
李全明提出,当前经济社会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层出不穷,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发挥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各自优势,才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、堵点、难点,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。
从高校的角度出发,李全明建议,一是要坚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担当起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,为人才强国、创新驱动涵养源头活水;二是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,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、协同培养科技人才,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。
“中金岭南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,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‘揭榜挂帅’的形式参与到中金岭南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当中,围绕产业链‘卡脖子’技术集中突破,有效促进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无缝衔接。”李全明表示。
李全明还特别强调了高校要“在场景中培养人才”,在他看来,新时代的矿业人才必须与技术发展、社会进步同频共振。“高校应当转变思维,主动去融入企业,主动把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、教育教学的过程在产业链中实现,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。”李全明说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 | 李晓霞
【本文责编】刘树强 莫群
【频道编辑】周丽娜 林琳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郭芳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Powered by 网络借钱炒股_网上借钱炒股_股票资金放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